今天!拒绝“肝”扰!
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
(资料图片)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其中甲肝和戊肝发病较急,戊肝更是占据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之首。
戊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了戊型肝炎病毒(HEV)导致的。该疾病传播途径多,且为人兽共患疾病,无法通过单纯地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来预防其发生。正确预防戊肝感染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戊型肝炎预防第一招:管理传染源
粪-口传播是HEV的重要传播途径,即HEV可以经由粪便或尿液排出,这也导致患者本身成为了传染源。所以,出现急性戊型肝炎症状的患者视病情轻重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至发病后三周。戊肝患者的粪便以及排泄物应当严格消毒,避免污染水源或感染食物。同时,由于HEV感染后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的可能,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6 周。对于HEV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如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人群等可定期进行HEV相关抗体(如:HEV IgM)的筛查,以便及早发现HEV感染,避免自己成为“移动的感染源”。
戊型肝炎预防第二招:切断传播途径
戊肝感染途径较多,很难彻底切断其传播途径,但做好以下几点可降低HEV感染风险: 1.加强水源卫生,改善供水条件,避免HEV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2.加工动物内脏和肉类时生熟分开,避免刀具、案板等厨具生熟不分导致HEV 污染蔬菜和水果 3.烹煮动物内脏和肉类时需烹煮彻底,不摄食未完全煮熟的肉类 4.加强食品卫生以及食具消毒,防止“病从口入” 5.对参加供血的戊型肝炎高危人群(如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和餐饮业人员等)可检测血清HEV RNA或HEV 抗原,阳性者不应供血,避免出现使用血制品导致的感染。
戊型肝炎预防第三招:保护易感人群
凡是未感染过HEV的人群,普遍易感染HEV。我国的血清学研究显示,约1/4人的HEV抗体呈阳性,提示可能曾经感染过HEV。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措施,保护普通易感人群。而对于HEV感染风险高(如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人群等),以及感染HEV 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人群,推荐进行戊型肝炎疫苗预防。
至今,全球正式批准的唯一戊型肝炎疫苗是我国自行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简称戊型肝炎疫苗)。戊肝疫苗已于2011 年12 月1 日正式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上市至今超过10年。
戊肝疫苗是由基因工程大肠埃希菌表达的HEV 结构蛋白,经纯化并加铝佐剂混合后制成。这种通过基因工程表达重组蛋白的生产工艺意味着戊肝疫苗不含活病毒,不会导致HEV的感染。
接种戊肝疫苗后,被重新表达的HEV结构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EV 的中和抗体,预防HEV 感染。该疫苗的III 期临床试验表明,疫苗组于接种3 针戊型肝炎疫苗后12 个月的保护率为100%;对HEV基因1型和4 型感染均有保护作用。对于感染戊肝后,后果严重的人群,如慢性乙肝患者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戊肝疫苗也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提示该疫苗对这些人群具有保护作用。
戊肝疫苗不仅具有短期的高保护效力,其长期保护效力表现也非常亮眼。戊肝疫苗接种1年,预防HEV 感染的保护率仍可高达100%;接种后4.5年,预防HEV 感染的保护率仍可高达93.3%(95% 可信区间为70%~94%)。
另外,疫苗的安全性也是大众关心的重点。III 期临床试验表明戊肝疫苗安全性良好,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以及发热,多为轻至中度,可自行缓解。在慢性乙肝患者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其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HEV的传播途径多样,且人群普遍易感,导致高危人群难以通过传染源以及传播途径的管理进行预防。相比于暂时仍未研发出疫苗的丙肝以及丁肝,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无疑大大降低了高危人群以及感染HEV 后可能病情较重人群的感染风险,减轻了其潜在的健康以及经济负担。
正因如此,2022年由庄辉院士牵头发表的《戊型肝炎防治共识》也明确推荐:对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感染HEV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可按0-1-6 个月程序接种3针30 μg/0.5 ml 戊型肝炎疫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08):820-831.
2.李兰娟, 任红,等.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杨晓毅, 姜云, 刘玥.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甲型肝炎、戊型肝炎IgM抗体阳性者复检程序的探讨[J]. 职业与健康, 2016(2):4.
*本文为广告
关键词: